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!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,请使用这些浏览器。
chrome
Firefox

工具栏

【汽车人】中国车企欧洲建厂,西班牙更靠谱?


如果将跨国资产部署作为目标,中国车企要走的路还很远。


文 /《汽车人》齐策


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叙事里,奇瑞汽车一直扮演首要候选者的角色。


继意大利政府声称与奇瑞谈判投资本地产能之后,西班牙政府代表在4月9日声称,“非常接近”和奇瑞达成协议,后者将接手日产汽车2021年撤出的工厂(位于巴塞罗那),并改造为电动车生产线,“恢复”当地1600多个就业岗位。


不过,国内媒体在转发这一新闻的时候,多数将西班牙工程集团“EV Motors”误认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名字,没有考虑到有谁会叫“电动马达”。这家企业接手了日产巴塞罗那工厂,并将其打包重新出售。



与面对意大利绯闻的反应相同,奇瑞方面仍然表示,(对西班牙投资传闻)没什么可发布的。


西班牙更靠谱


尽管很容易证实奇瑞和两国政府都有接触,但实质性谈判进行到哪一步,外界无从知晓。即便如此,《汽车人》当时认为,意大利的招商计划不靠谱(见《中国车企投资意大利,小心踩雷!》一文),原因是梅洛尼政府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中长期承诺。


相比而言,虽然西班牙官员试图通过对外释放消息来间接施压——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是一步臭棋,但奇瑞对西班牙的态度明显热络多了。至少从谈成概率上,远高于意大利。


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无论在欧盟框架,还是北约框架,以及在直接的国与国关系上,西班牙从来都在对华问题上低调行事,并未随着美国指挥棒转。在中企看来,相当于少了一个担忧。



虽然谈判细节没有公布,但从透露的信息,西班牙给出的投资落地方案,是比较成熟的。如果奇瑞有意向,显然已经详细考察了这家停工还不太久的工厂,并要求第三方出具尽调报告。这也是个促成因素。


综合判断,尽管谈判可能不像西班牙官员说的那样乐观,但至少有谱了,奇瑞表现出一定的投资意向。瑞银分析机构拆解了某中国车企的电动车,认为即使在欧洲本地采购,也有25%以上的成本优势。


如果该投资落地,将是中国车企在西欧设立的第一家工厂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,将是在欧盟内投产的第一家中国品牌主机厂。而上汽去年7月也表达了投资欧洲产能的意图,但尚未有投资目标和响应的谈判信息传出。


产能投资刚开始


中企沿着“一带一路”布局,是普遍选择和现实行动。中国品牌在泰国投资产能已经扎堆,泰国模式成为中企大规模投资海外重资产的一个样板。


尽管2023年中国压倒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大整车出口国,但海外投资产能方面仍有差距。日企的大规模投资,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头10年。而韩企的海外大规模投资,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也大致延续到本世纪头10年。在此后两者的投资,都不在范围上追求扩张,改为走“节点更新”、“区域深化”的路线。


在海外产能部署上,日企走了近40年,韩企走了20多年,基本完成了全球布局,形成了一批跨国车企。日系实力崛起早,投资出发早、布点早,投资网络化更明显,品牌效应也更强。因此,在多数区域(除了欧盟和越南等少数市场),日系都相对韩系占优。



如今中国刚从大规模出口转向规模产能海外部署,此前多家民企的海外投资,战略上是试探性质的。这一转换过程是自然的,只有目标市场达到一定量了,产能本地化才划算。


中国是否会走日韩的老路,不得而知。很有可能,中国车企出海以更快的速度完成预定目标的部署,但目标市场范围可能比日韩都要小一些(最终的产能不好说)。原因是开始于20多年前的全球化进程,已经接近终结,新的秩序和全球共识尚未建立起来。


如果将跨国资产部署作为目标,中国车企要走的路还很远,也不会一帆风顺,应该以平常心看待。


政商研究先行


从资产安全的角度,优先投资于“一带一路”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从长期看,这是一种自限行为。


尽管“一带一路”签署国占据了联合国会员总数的77%,人口占了65%(包含中国本身),但欧盟有18个国家没签,北美有10个国家没签,大洋洲有5个国家没签,以上这些没签的国家当中,大多为发达国家。


有人统计称,签约的“高收入国家”占了全球56%(联合国认定全球有61个高收入国家)。不过,只统计国家数量意义不大,比如签约的新西兰和没签的美国都属于“高收入国”,但两者的购买力和市场容量,显然不是一个量级。


这就意味着,想全球存在,成为跨国车企,就不能只躲在对华关系好的国家里投资,这就意味着丢掉很多商业机会。如果在这情况下抱怨“卷”,就属于行为和愿望割裂了。



政治风险总会有。就算本届政府再友好,反对党上台,就可能翻烧饼。风险评估体系很难做,不仅因为各国环境差别很大,无法预判对方下一届政府的行为,还没有纳入自身的“斗争性”考量。


有相当多的中企闷头做生意,和对方中央政府接触,就是招商那一回,老实得不食人间烟火。只有在当地碰到问题,又想拜中央政府的庙门,要求对方制衡、命令地方政府。没有考虑到对方和我们的政治生态不同,不但令出多门,利也出多孔。


进入市场之后,不管重资产还是轻资产,总要和当地政客(注意不是政府)、NGO(非政府组织)、工会主动接洽,而非觉得对方只会搅事,躲着走,深入考察(有必要借重但非依赖当地咨询公司)中央和地方的政商关系。


一旦出现政治波动,需要厘清,自己的运营范围是否触及到政策边界,游说的最大可能边界在哪里。到哪山唱哪山的歌,而非像国内那样,政治和商业分的很清楚。


实际上,很多企业在这方面,既不愿意投资,也不愿意多思考,甚至连当地社会基本运行逻辑都没搞清楚。这里面的“投资”,不是行贿。在完全的“不粘锅”与典型的商业腐败之间,有无数的中间状态,企业需要清楚哪个状态,最适合自己站位。



具体而言,欧盟和美国对中企投资的态度不同。无论欧盟哪个成员国,大体上都非常希望中企重资产投资(就连特朗普也声称当选后要引入中企投资电动车,但意图很难判断)。


没有哪个国家会排斥将税收、就业、技术投资、产能、供应链留在当地(反对力量也一定存在)。比如法国,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采取行动最为积极,但法国也和西班牙、德国一起,今年都对比亚迪、长安、上汽等中企投资表达了毫不含糊的欢迎态度。据悉,法国已经和上述企业进行了接触。


欧盟对环保标准、劳工标准、技术准入、供应链准入有政策制定权。但是,布鲁塞尔对各成员国,包含西班牙的招商引资,基本上很难掣肘,因为成员国这部分权力并未让渡给欧盟。


中国车企海外投资经验,远比不上日韩企业,因为这基本上是一门实操学问。以往我们理解海外市场,总是集中于生产和商业要素。但决定商业成功的前提,是适应和利用政策、政府和政治的运行逻辑,并找到投资站稳的生存空间。这些市场风险高,如果与投资收益正相关,还是值得一试的。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系《汽车人》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标签: 汽车人 车企
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

收藏

收藏成功 !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

猜你想看

+加载更多

活动推荐

广告
  • 奖 
  • 抢 
  • 奖 

CopyRight © 2000-2023 BitAuto,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购车咨询:4000-168-168 (周一至周日 9:00 – 21:00) 法定假日除外